實施期間:111.1.11-111.1.16
教學目標:
1. 能到班級網頁上用心的看完老師上傳的讀報資料—「發生地震」,並請家長拍照傳給老師。
2. 能認真尋找問題單中的答案,在課堂上踴躍參與討論。
3. 能知道臺灣經常會發生地震的原因。
4. 能知道地球上有許多的板塊,當板塊出現分裂或擠壓時,就會發生地震。
5. 能知道地震快訊中,規模和震度各指的是什麼意思。
6. 能知道地震的震度由弱到強分成十個等級,零級就是無感地震。
7. 能知道臺灣每年平均會有四萬次地震,其中一萬次是有感地震。
8. 遇到地震要保持冷靜,用「趴下、掩護、穩」的口訣來應對。
9. 能知道如果遇到地震受困了,要如何求救。
10. 能知道人類無法預測地震,在臺灣,只要發生芮氏規模超過5.0、震度達到四級以上的地區,民眾的手機10秒內會收到國家級警報。
11. 能完成閱讀學習單,並將防災觀念落實生活之中。
進行方式:
1. 老師事先將國語日報週刊第1433期「發生地震」的資料拍照、設計版面,並且上傳到班級網頁。
2. 老師向全班示範如何上網到205班網找到「發生地震」的閱讀資料,宣布這是本週五的回家功課,並且預告下週一老師請假,會由代課老師陳老師來帶領全班進行問題的討論。
3. 老師在班級群組上面,向家長們說明本週五的閱讀作業,請家長提醒孩子記得上網到205班級網頁進行閱讀,並拍下孩子閱讀時的照片,再傳給老師。
4. 因為隔下週一老師請假,所以請代課老師提前過來教室,向代課老師說明當天進行閱讀學習單的流程。
5. 當代課老師和全班在進行閱讀學習單的問題討論時,請班上特殊生的助理人員拍下教學活動照片傳給老師。
6. 請學生完成閱讀學習單。
7. 老師批改閱讀學習單發回,請學生完成訂正。
成果描述:
1. 雖然學校的經費有限,每班只能配發一份國語日報週刊,但是透過老師事先將資料拍照、整理版面、上傳到班級網頁,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利用週休二日的假期,自行閱讀完資料。
2. 讓學生們透過國語日報週刊「發生地震」資料的閱讀,對於地震的發生原因,有了深入的認識與了解,也學習到當地震發生時,不能驚慌,要牢記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的口訣來應對。
3. 經由課堂上問題單的討論,再一次的複習與提點這份資料的內容,孩子們也學到了:如果遇到地震受困了,要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向外界求救。
4. 雖然老師請假,沒有辦法和班上的孩子們討論學習單的答案,但是經過老師事先的安排與說明,即使是由一位素未謀面的代課老師來跟孩子們一起進行,最後班上每個孩子都能順利的寫完這份學習單,讓我很欣慰。
實施心得:
1. 學校為了增進學生們的閱讀與語文能力,推動多元閱讀計畫,每班每週配發一份國語日報週刊,但是這樣一來,就沒辦法讓學生人手一份,進行閱讀導讀。於是我想到一個解決辦法,用拍照週刊的文章內容、擷取並設計版面,再上傳到班級網頁,利用週五早自習的全校共讀時間說明學習任務,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充分的時間,按照自己的腳步完成閱讀。
2. 因為要設計問題單,我自己要事先閱讀完資料,再整理其中的內容,連我自己也跟著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,讓我教學相長呢!
3. 這是我第一次請假,由代課老師來進行閱讀學習單的討論,實在有點擔心孩子們會不適應代課老師的教學模式,好在孩子們經過了一年多的訓練,對於導讀的教學流程已經很熟悉了,最後終於順利的完成本次的教學活動,讓我很高興。
學習者心得:
1. 臺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,所以經常會發生地震。
2. 圖中右上角的那個小朋友最危險。因為地震來了,他沒有趴下掩護穩住。
3. 地球上有許多的板塊,當板塊出現分裂或擠壓時,就會發生地震。
4. 臺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。
5. 地震規模指的是「地震發生時釋放的能量大小」。
6. 地震震度指的是「地震發生時搖晃的程度」。
7. 地震的震度由弱到強分成十個等級,零級就是無感地震。
8. 臺灣每年平均會有四萬次地震,一萬次有感地震。
9. 如果受困了,可以撥打求救電話,也可以用硬物敲擊附近的牆壁或金屬,發生聲音吸引救難隊員注意。
10. 人類無法預測地震。在臺灣,只要發生芮氏規模超過5.0、震度達到四級以上的地區,民眾的手機10秒內會收到國家級警報。
補充:
1. 感謝國語日報週刊提供第1433期「發生地震」的資料。
2. 感謝陳老師協助完成本次讀報資料的導讀教學活動。
3. 感謝本班助理人員協助拍下班級討論的活動照片。
4. 205班級網頁讀報資料網址:http://suejane152.blogspot.com/2023/01/blog-post_9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